SE-iFISH从有效富集与鉴别两个方面对CTC的检测方法系统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进。首先,不同于传统的人们熟知的阴性富集法,差相富集SE应用了全新的抗白细胞抗体组合群以对8.5 毫升血量的白细胞进行高达5个数量级(5 logs)的有效去除。其次,没有使用常规的低渗裂解法去除红细胞,可以使得CTC免受低渗的损害,因而保持了很好的细胞形态并适宜后续的原代肿瘤细胞培养。iFISH方法的建立更是将原位进行的肿瘤标示物的蛋白表达与染色体倍体分析 (in situ phenotyping and karyotyping of CTC, in situ PK CTC)成为可能,使得人们首次能够从核酸及蛋白水平同步观察、分析CTC,从而为CTC的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了很多独特的技术支持。
90年赴美留学,师从著名免疫学及自身免疫病专家 Drs. Carolyn Mold and Terry Duclos从事C-反应蛋白及其受体的研究,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同年于美国加州大学医学院,诺贝尔奖获得者 Dr. George Palade 与美国细胞生物学会主席 Dr. Marilyn Farquhar夫妇实验室进行博士后训练。并与诺贝尔奖得主 Dr. Roger Tsien (钱永健) 教授合作,在肿瘤细胞生物学、内分泌学及脑神经科学等领域就有关Calnuc的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并取得一系列独创性的实验成果,已发表多篇高质量学术论文。05年开始带领团队,并致力于循环肿瘤细胞(CTC)相关技术的研发、应用以及临床意义的探讨与研究。该团队通过与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综合肿瘤中心的紧密合作,发明了世界首创的差相富集-瘤标免疫荧光染色-染色体原位杂交(SE-iFISH)整合技术。此项技术可对多种肿瘤病人及肿瘤动物模型(PDX鼠)中具有特殊临床意义的各种CTC亚类细胞进行有效捕获、鉴定与分类,从而为靶向CTC的单细胞研究奠定了基础。
来源:转化医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