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小桔灯网 门户 资讯中心 杂侃天下 查看内容

集采反内卷!医疗设备行业如何打破"超低价"怪圈?

2025-8-8 14:08| 编辑: 归去来兮| 查看: 317| 评论: 0|来源: 赛柏蓝器械

摘要: 中国医疗设备产业正站在关键的十字路口。


在经历数十年的规模扩张、成本控制和市场争夺的高速增长之后,中国医疗设备产业正站在关键的十字路口。


据华经产业研究院统计,2023年国内高端医疗设备市场规模突破4000亿元,同比增长24.9%2015-2023年期间CAGR27.8%以迈瑞、联影为代表的国产龙头也已在创新领域与全球市场崭露锋芒。

成绩瞩目,但对于只有三十年征程的中国医疗设备产业来说,目前的阶段也只能算是“刚刚站稳脚跟”。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端医疗装备产业在底层技术、品牌塑造、企业规模和全球化布局方面依旧存在差距,也尚未培育出一家年营收突破500亿元且海外收入占比过半的世界级医疗设备巨头。

此刻正是破茧成蝶的关键跃升期,更需潜心蓄力,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我们曾经以“卷”精神赢得了全球制造大国的规模和地位,但当效率和成本优势已“卷”到极致,逐渐走向“内卷”,竞争优势变成恶性循环,超低价竞争、全行业微利乃至亏损的阴云就逐渐笼罩开来。

历史往往都是在曲折中行进,改变正在发生。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企业座谈会上提出,要推动整治内卷式竞争、促进科技创新;国家医保局也提出“坚持‘稳临床、保质量、防围标、反内卷’的原则”。

一场自上而下的反内卷行动正在酝酿之中。


01

设备集采低价怪圈,谁在“流血”抢单?




当下,多项医疗设备采购政策正在推动行业释放需求,其中医疗设备集中采购浪潮席卷多地,成为设备采购的重要模式之一。

伴随省级设备集采主导模式的迅速扩围,集采中标与否越发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集采政策的初衷本是挤掉价格水分,但在价格权重过高的设备集采中,一些突破行业认知的“超低价中标”现象正在蔓延。

在新疆、宁夏等地的DR设备集采中,万东、蓝影DR中标价也突破行业新低,DR设备中标单价正快速跌破20万元大关,价格水平较2024年市场均价甚至形成了三到四倍的惊人落差;

2025年宁夏四川、福建等地的设备集采项目中安科赛诺威盛宽腾64排中端CT中标,加上5年保修(按照较低的行业平均价格标准计算)的条件中标价格在行业历史低价的基础上再降30%-40%

从现行集采实践来看,最低价中标仍然是集采胜出的最大竞争因素。

医疗设备采购中的不合理低价往往潜藏着巨大风险,这种风险不仅体现在设备质量上,更会长期影响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大型医疗装备正常使用年限通常为6-7年,基层地区使用年限甚至延长至十几年。如果医院引进的设备后续性能不达标,将直接影响临床日常工作和患者的诊治效果。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应用评价分会会长蔡葵表示,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时间较短,尚未积累足够的大样本临床数据来全面验证产品性能。医疗器械的特殊性在于,其质量问题可能直接危及患者生命安全,风险程度远超普通消费品。

在价格权重过大的部分地方集采中,企业的生存焦虑,让这场价格战愈演愈烈。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副秘书长杨建龙指出部分企业为了生存或实施战略竞争,往往采取极端低价策略,试图通过价格战将竞争对手挤出市场。

在某重要医疗设备招标中,一家国内头部企业出人意料地报出20多万元的超低价,远低于医院60万元的预算和行业90万元左右的价格水平。这种近乎贴着成本线的报价策略,实际上是利用规模优势实施的排他性竞争。

他认为,我们需要从产业发展的全局视角来审视竞争策略,而非纠结于单个产品的价格得失。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正处于向高端化发展的关键爬坡期,这一阶段最需要的是行业整体利润的支撑和高端应用的市场培育,当前的超低价竞争策略会让产业逐渐失去爬坡能量。

这种恶性竞争带来的后果是多方面的首先,它直接挤压了企业的合理利润空间,削弱了行业创新投入能力;其次,破坏了医疗设备市场的价格体系长期的低价竞争最终可能损害产品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行业需要建立更加理性的竞争机制,避免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


02


内卷的解药:不止价格



在充分成熟的市场竞争中,低价是最常见的竞争手段。但对于仍处于“青春期”的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刺刀见红的价格战还为时尚早。

逃离低价内卷的方式并不是消灭低价产品,或是无原则涨价,而是寻找一套更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竞争机制。

相比药品或耗材,医疗设备采购具有更多特殊性。杨建龙认为,医疗设备采购需要考虑全生命周期价值,包括后续的维修维保等长期成本,这与耗材的一次性采不同。大型设备如CT、核磁等在使用过程中涉及性能差异、故障率、个性化需求等复杂因素,其采购决策需要多元化考量。

他指出,医疗设备集采目前依据的仍是2003年出台的《政府采购法》,尚没有针对性的采购管理条例和规范当前医疗设备采购仍沿用传统的竞价招标模式,在确定技术参数和准入资质后,价格竞争成为主要的评判标准,这种单一维度的评价体系不可避免地催生了超低价竞争乱象。

《政府采购法》作为上位法具有普适性,对医疗设备采购具备很强的指导性。但医疗器械作为特殊商品,应该根据行业特性制定专门的采购管理规范。

从实践层面来看,现行采购模式还有很多完善的空间,如法理依据不健全、操作流程较为简化、关键环节缺乏技术性设计、整体采购思维滞后行业发展等,亟需建立符合医疗器械特殊性的专业化采购体系。

欣慰的是,已经有部分地区集采作出探索和纠偏动作。例如,作为已有10余年医疗设备集采经验的省份,安徽省的集采规则相对更加细化、完善。在大型医疗设备集采中,安徽借鉴了很多耗材集采的方法。

安徽省医疗设备集采建立了一套较为系统化的需求管理和采购机制。在需求申报阶段,主管部门会对医院上报的设备需求进行专业评估和合理性审核,避免资源浪费将同类型设备的采购需求统一打包,既保证了采购规模,又满足了不同层级医院的实际需求。

在技术参数制定环节,建立了严格的规范标准:一是要求主参数不能具有排他性,至少满足三家以上供应商的产品特性;二是医院只能提出功能需求而不能指定品牌,确保公平竞争;三是组建独立的专家评审团队,由专业人员负责技术参数和评分标准的设定,医疗机构不参与具体的技术评定工作。这种制度设计既保证了专业性,又有效防范了利益干预。此外,安徽是多家中标模式,根据评分排名分配不同采购量,既保证了适度竞争,又避免了一家独大,为医疗设备集采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蔡葵认为,设备集采应该建立科学完善的技术分级体系由专业机构主导,通过专家共识和临床研究形成客观标准。国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相关研究,组织医疗机构、企业和专家共同参与,基于大样本临床数据建立设备评价模型,为集采提供循证依据。


03


"让子弹飞一会儿"

给国产高端设备一个破茧期



在单一的价格战中,谁赢都是一场巨大的消耗战。而对于根基尚浅的中国医疗设备产业来说,低价内卷更是一场血淋淋的零和博弈。

卷并非坏事,但与其盲目的卷低价,不如卷技术、卷品牌、卷价值。

根据医工研习社提供的公开招标信息,2024年中国CT设备市场,新增招标中国产品牌市场占有率约为45%,在磁共振类设备市场中国产品牌市场占有率约为40%。

国产设备在高端市场的登顶征程,仍需向上生长。

当前行业正处于产业升级的关键窗口期,必须沉下心来夯实基础。积攒投入下一代颠覆性技术的研发资金,不断打磨提升产品质量的工艺水平,精心培育高端品牌价值,稳步拓展全球市场版图……这些核心能力的建设,都需要依托国内大市场的支撑和健康有序的竞争环境来滋养。

在反对低价内卷上,国家和地方已有声音。

8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布会上明确,依法依规治理企业无序竞争推进重点行业产能治理,规范招标投标加强对中标结果的公平性审查规范地方招商引资行为,加强招商引资信息披露,扎实开展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行动。

717日,南京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布文章《南京政府采购:向低价无序竞争精准“亮剑”》,提到“为避免因采购需求不完整不明确造成的报价偏差过大、‘价格内卷’等问题,中心严控低价竞争源头,补齐采购需求规范不足的短板,分类别、分品目研究制定了采购需求标准化模板,并成功接入政府采购交易系统。需求模板内容全面、政策性强,源头消除了歧视性、限制性内容,有效协助采购人形成科学、完整、清晰的采购需求,合理设定最高限价,为供应商投标报价提供基础”。

医疗设备集采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多赢。对患者来说,能及时做上检查,结果准确、价格公正;对医院来说,设备好用、维护省心,不花冤枉钱;对企业来说,有利润搞研发,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对国家来说,产业链自主可控,医疗科技水平不断提升。

蔡葵表示,医疗设备集采需要构建"安全-可靠-适宜"的三维评价体系:首先确保设备安全性,其次评估临床可靠性,最后确定价格适宜性。同时要建立配套的监管机制,对中标企业实施全生命周期考核,未达承诺标准的要承担相应责任。这种制度设计既能保护国产创新成果,又能避免恶性竞争,最终实现患者、医院、企业和监管方的多方共赢。

遏制低价内卷,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具体机制上。杨建龙认为,目前设备采购管理制度整体上滞后行业发展国家卫健委等主管部门应及时制定全国统一的医疗设备采购管理规范,为各地实践提供明确指引。同时要组建专业化的采购管理机构,由真正懂行的医疗器械专家参与决策,确保制度的专业性和可操作性。

此外,制度设计必须坚持公开透明原则。在集采方案制定阶段就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让行业协会、企业等利益相关方充分参与讨论。只有建立开放、专业、规范的制度体系,才能推动医疗设备集采健康有序发展。


04


结语


让良性竞争成为高端设备的孵化器,而非绞肉机。集采制度的深层变革,绝非简单的价格博弈,而是一场关乎产业生态重塑的价值革命——呼唤从"价格"转向"优质优价"全新竞争逻辑。国家到地方的竞争纠偏信号也预示着,中国医疗设备行业正在勾勒出更具智慧的竞争图景让技术创新者有底气投入,让品质坚守者有市场回报,让临床使用者更能放心选择。

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小桔灯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转载需联系授权。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小桔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所有再转载者需自行获得原作者授权并注明来源。

最新评论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