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开关失控:甲基化如何成为癌症的“幕后推手”? 提到癌症,人们总会联想到基因变异。但在基因的“调控密码”中,有一种看不见的修饰——DNA甲基化,正悄悄扮演着关键角色。 DNA甲基化就像基因的“开关”,正常情况下,它能调控基因的表达(即基因是否“工作”)。但当这个“开关”失控,比如抑癌基因被异常甲基化“关闭”,或癌基因被激活,细胞就可能失控增殖,走向癌变。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举个例子:在结直肠癌中,一种名为SFRP2的抑癌基因常因甲基化被“沉默”,导至细胞失去生长抑制信号,癌症从而发生。而这种甲基化变化,可能在癌症发生的早期就已出现,甚至早于影像学可见的肿瘤形成。 从“治已病”到“防未病”:甲基化如何改写癌症早筛规则? 传统癌症筛查手段(如影像学、肿瘤标志物检测)存在明显局限性: 允英整理 影像学检查:难以发现早期微小病灶; 肿瘤标志物:特异性低,易受炎症等因素干扰; 侵入性检查:依从性低,检查范围有限。 而甲基化检测的出现,为早筛打开了新窗口。临床实证:甲基化检测正在改变癌症筛查格局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通过计算尿液样本构建了DNA甲基化标志物模型,结果显示:验证集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92.7%和90.7%,准确度远胜于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和尿液脱落细胞学检测;在低级别尿路上皮癌和Ta/T1期患者中准确度高(91.8%和94.3%)。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黄健/林天歆团队鉴定出26个膀胱癌显著差异和特异性的DNA甲基化位点,可精准识别出膀胱癌患者,且其灵敏度和准确度均超过荧光原位杂交和尿细胞学检查。 允英医疗联合上海市中山医院,充分气管镜冲洗液样本,通过靶向甲基化测序联合深度神经网络分类算法,成功打造了一款针对肺部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模型,诊断敏感性突破98.6%,特异性达到97.8%,相比气管镜ROSE诊断性能提升10-20%。 未来已来:如何利用甲基化检测守护健康? 特定癌种的高风险人群: 结直肠癌: 有家族史、肠息肉病史、长期炎症性肠病、或抗拒肠镜者。 肝癌: 慢性乙肝/丙肝感染者、肝硬化患者、长期酗酒者、有肝癌家族史者。 肺癌:长期吸烟(或二手烟)、有职业暴露史(石棉等)、有肺癌家族史者。 其他癌种:根据个人家族史、既往病史、长期不良生活习惯(如重度饮酒、特定饮食习惯)等评估特定风险。 关注泛癌种早筛的人群: 年龄因素:通常建议40岁以上人群,癌症风险随年龄显著增加。 健康意识强: 追求更前沿、更精准健康管理方式的人。 辅助诊断:有无法解释的轻微症状或担忧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作为辅助排查手段。结合影像学或传统肿瘤标志物,提高疑似患者的确诊率。 疗效监测与复发预警: 部分产品可用于肿瘤患者治疗后随访(需遵医嘱)。 从“谈癌色变”到“早筛可防”,甲基化检测正推动癌症防控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预防”。随着技术的迭代,精准医疗的大门已缓缓开启——而守护健康的钥匙,或许就藏在我们基因的“开关”里。 参考文献: 1. J Transl Med. 2024 May 27;22(1):509. doi: 10.1186/s12967-024-05329-x. PMID: 38802858. 2. EBioMedicine. 2023 Mar:89:104437. doi:10.1016/j.ebiom.2023.104437. Epub 2023 Feb 7. 3. J Urol. 2017 Mar;197(3 Pt 1):590-595. doi: 10.1016/j.juro.2016.09.118. Epub.2016 Oct 13. 4. iScience (2024). doi: 10.1016/j.isci.2024.110079. 注:本文内容不构成最终临床建议,请以临床医生诊疗建议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