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底,新产业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其推出的iXLAB智慧实验室系统完成了DeepSeek-R1模型的本地化部署,围绕智慧管理、智慧检验、智慧科研"三大核心场景,推动终端用户的实验室管理从数字化向智慧化迈进。这阵子,一众IVD企业纷纷跟随贴近DeepSeek的步伐时,新产业此举像是姗姗来迟,背后是战略底气,还是小心谨慎,值得思考。 新产业深耕IVD三十年,专注化学发光,是国内化学发光解决方案的领跑者,拥有绝对的优势,是业内试剂菜单最齐全的化学发光厂家之一,在国内和海外市场均能有效展开,可以说是没有短板,近些年海外装机量与营收也在快速增长。目前其横向拓展分子、生化等领域进一步巩固引领优势。大略回顾这些年,新产业对外释放的消息,包括公告在内,提及最多的是智能化,少有AI,但这并不妨碍其引领地位,侧面反应了其战略定力,既非对技术的抗拒,亦非对潮流的漠视,而是基于IVD特性与AI的融合性而论。 AI赋能影像诊断等有较明显的提升效果,但在试剂反应、样本检测等检测环节主要还是依赖物理化学过程反应,AI此时更多集中于数据分析与流程优化,AI的功效还要基于高质量数据积累,跨系统整合等基础,冒然引入至少会先浪费资源和资金。 技术适配性优先 迟到的理性,或许是另一种先见。 过去两年,AI技术成为医疗行业最炙手可热的标签。从影像诊断到药物研发,从病理分析到健康管理,“AI+”的叙事几乎覆盖了医疗全产业链。资本市场的狂热更是推波助澜,AI医疗概念股一度成为市场焦点。在这种背景下,谁先去贴金的,一般来说谁就最薄弱,当手里无牌的时候,就想着获得更多的牌。 贴金一度使许多IVD企业搭上概念顺风车,大起大落,在今年的DeepSeek时刻达到最高峰,这其中多少带有点盲目和手忙脚乱。新产业作为国内化学发光领域的领军企业,其核心竞争力始终围绕精准诊断设备与试剂研发,并未盲目跟风,绝不是不知AI的颠覆性力量,更多的应该是考虑技术的适配性。这从其2024年正式上市的智慧实验室平台iXLAB可见一斑,可满足各种实验室检测需求和空间要求,助力临床检验智能化。 除了上节所说的IVD检测过程中AI的作用局部性,此次从其智慧实验室接入AI模型,稳步推进数字化向智慧化的转变,渐进式显然更为稳健。想要全自动诊断这种远期概念,更像是讲故事,并非每个企业都能做到。毕竟AI并非现有业务的“革命者”,而是优化的“赋能者”。 当喧嚣褪去,唯有将AI技术嵌入业务内核的企业,才能真正驾驭AI,也许这才是客观理性对待新生产力的态度,既要重视跟上,又要耐住性子找出适配点。 追逐和坚守的平衡 利益既得者往往对新生事物和新生势力有惯性抵触的本能,但这一点并不适合新产业、迈瑞等IVD引领性企业。 当前IVD市场免疫诊断是我国IVD最大的细分领域,其中化学发光技术因优势显著占据九成而成为免疫诊断领域主流技术,此前2018-2022年CAGR达21.67%,但该市场仍以外资为主,“罗雅贝西”占比一度超八成,这个格局在之后的几年集采里已有所改善。以新产业为首的国内发光产家的产品性价比优势较明显,正在逐步抢占三级医院这个高端市场份额。 不仅仅是性价比,其海外市场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性能的超越性。自2018年推出全球首台检测速度达600T/H的发光仪MAGLUMI X8,截至2024H1,X8全球累计装机达到3170台,当年度更是推出高通量MAGLUMI X10,检测速度达1000T/H(值得一提的是,千速化学发光业内也早已有人推出,新产业作为发光引领性企业,并不急于一时,根据自身的战略需要,适时而出;这与在AI上的布局,似乎有相同的手法);去年上半年,海外累计2万多的仪器装机,中大型仪器装机占比达64.80%,为后续的试剂放量奠定基础。 作为试剂菜单最齐全的化学发光厂家之一,新产业构建小分子夹心法技术平台,优化试剂性能,也在上游原料布局,进一步强化试剂的技术和产量,使得放量无忧。从发光出发,其横向整合生化、免疫、分子、凝血构建流水线,探索生成智慧实验室系统解决方案。 顺其自然地,如今也到了接入AI模型的时刻,既避免了盲目的试错成本,也完成了数字化向智能化的转型的初步工作,相较于激进的技术跃进、盲目地跟风追投,新产业的AI赋能之路更为靠谱和真实,因为IVD企业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检测精度、成本控制与合规能力,AI固然重要,但绝不能离开技术沉淀谈空中楼阁。 写在文末 在AI席卷各行各业的今天,新产业的“姗姗来迟”并不失体面,反而显现出一种战略定力和技术底气,这并非基于自身目前在IVD业内的地位,而是根据所需,稳步推进AI智慧化进程。热潮中的冷静,或许才是穿越周期的关键,这种品质实在难得,可能这就是新产业能够居于领先地位的秘诀吧。 参考资料: 1.公告、资讯、研报 |